256中文 - 经典小说 - 朕就是亡国之君在线阅读 - 第八百九十三章 必杀谦,始可和

第八百九十三章 必杀谦,始可和

    朱祁玉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天赋,不像大明太祖和太宗皇帝那般,在军事上可以独断专行。

    朱元章的战力之强悍母庸置疑,整个明末,论军事天赋,朱元章本人无出其右,无论是定鼎之战的鄱阳湖之战,还是遥控指挥对纳哈出的辽东之战,亦或者是三路北伐,击破胡元朝廷,把胡元变成北元再把北元变成元裔汗廷,无不说明了朱元章的军事天赋何等的神武。

    而朱棣更是以藩王造反入京的唯一一个,其军事天赋母庸置疑。

    军事天赋这东西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皇帝的决策,到底是重武还是重文,没有军事天赋的君主,很难获得军队的拥护,尤其是在朝中主要将领和皇帝的意见向左的时候,兴文匽武似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位的稳固。

    朱祁玉一直在试图建立一种制度,来确保在兴文的同时振武,并且获得军队的忠诚来确保自己的能够坐在宝座上,对着大好河山,指指点点。

    直到景泰十一年,朱祁玉对于振武的种种政令,都保证了大明军的忠诚,至少小张屠户在看到皇帝和武清侯的时候,第一时间认出了皇帝,而后才发现了五大三粗的武清侯。

    没有军事天赋朱祁玉也不逞强,前线打仗的将领,才最有发言权,而文安侯于谦和武清侯石亨的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于谦和石亨认为,要打。

    不是因为朱祁玉承诺给了于谦和石亨国公的位置,两个人为了进公爵,而执意继续打下去,如果是石亨会为了自己的进位而做出一些疯狂的决定,于谦则不会。

    但是在主战二字,于谦比石亨还要主战,京师之战中,于谦就是铁杆的主战派,宁肯玉碎不肯瓦全的刚硬,是于谦一生的座右铭。

    于谦的奏疏里以千年未有之大变,来形容大明军的北伐,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继续鼎力支持大明军的北伐,完成自古以来的未竟之业,那便是将草原和中原之间的矛盾冲突、数千年的厮杀,从根源解决,于谦的奏疏很长,分了三封鸽书送回了京师。

    而石亨的奏疏简单了许多,石亨在奏疏中,除了表示一贯的敢打敢胜,能打能胜之外,还对军事上面做了一个综述,大明军进入草原之后,逐渐习惯了草原作战的种种,在持续的剿匪过程中,大明军在草原上已经形成了强悍的战力,远征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当然石亨在最后也表示,若是有皇命召回,君有命,莫敢不从的立场。

    忠诚。

    石亨很了解皇帝,哪怕是这次撤了,皇帝还要再继续北伐之事,石亨很信任皇帝,就像皇帝一如既往的信任他一样。

    一来,陛下心中拧着瓦剌人这个疙瘩,登基之时皇帝被围在京师城中,如同龙困浅滩。二来,陛下承列祖列宗之遗志,显然北伐之事未尽,怎肯罢休?三来,陛下不止一次表示过,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明军第一次北伐,这次输了,下次赢回来便是。

    “陛下,鸿胪寺卿马欢求见。”兴安低声说道。

    朱祁玉将于谦和石亨的奏疏合上说道:“宣。”

    “臣马欢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马欢进门就是三拜五叩行了个大礼,朱祁玉不喜欢跪礼,满朝文武皆知,私下觐见,作揖也是常理,马欢也时常私下觐见,这个礼不寻常。

    “说事儿吧。”朱祁玉没让马欢平身,而是让他跪着说话,先听听马欢说什么。

    马欢将头埋得很低说道:“臣奉皇命,遣了人和阿剌知院沟通议和,阿剌知院说,杀了于谦,才能议和。”

    朱祁玉的神情颇为古怪,似怒似笑,满是疑惑的说道:“杀他妈大头鬼!阿剌知院他怎么敢?杀了于谦方肯议和,他算哪根葱!朕把他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做梦呢!”

    朱祁玉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好笑,他是谁?朱祁玉,杀兄继位的人,为了保住大明,他可以亲自披挂上阵夺旗的人。

    作为皇帝,朱祁玉一向重视礼仪二字,很少说脏话,但是这次他也骂娘了。

    让他杀于谦,整个大明朝,有人敢说这句话?

    连南衙僭朝造反的时候,喊出的清君侧的口号里,于谦都不是那个jian臣!胡濙才是jian臣!连不靠谱的南衙僭朝都知道,把于谦列到jian臣那一列,太不靠谱了。

    鸿胪寺卿马欢是奉命和阿剌知院沟通议和之事,初步看看互相议和的意向,这是奉了朱祁玉的皇命,并不是礼部尚书姚夔或者太子少师胡濙的命令。

    “陛下,群臣康慨激愤,翰林院的翰林们都怒斥阿剌知院胆大包天,简直是天理不容。”马欢跪在地上说道:“臣有负君上所托,臣有罪。”

    “平身吧,错不在你,沟通沟通,嘴长在阿剌知院的身上,咱们还能左右阿剌知院怎么想?”朱祁玉示意马欢平身,嗤笑了一声说道:“这下好了,这见好就收,就属翰林们叫嚣的厉害,现在这要接着打,估计也属他们叫嚣的厉害了。”

    “倒是省了朕的麻烦。”

    朱祁玉本来还在头疼翰林院那群翰林们到底该怎么摆平,虽然他们不能左右结果,但是整天乱叫,确实烦人,这下好了,阿剌知院直接替他把这些翰林们的嘴给堵上了。

    于谦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是天下百官的楷模,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是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暴戾的昏君朱祁玉身边唯一一个能劝得动仁恕的臣子。

    杀于谦,别说朱祁玉不答应,这群臣先不答应,翰林们更是不答应,若是没了于谦,皇权和臣权起了冲突,谁来劝陛下仁恕,谁又来庇佑百官?跳的最欢的、整天指着皇帝鼻子骂的翰林们,便是首当其冲。

    朱祁玉真的答应,大明文武群臣,就要把朱祁玉和宋高宗完颜构相提并论了。

    于谦劝仁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于谦似乎找到了一种很新的劝仁恕的法子,只要比陛下更加暴戾,走陛下的路,陛下便只能回过头劝于谦仁恕一些了。

    “起来吧,还让朕去扶你不成?”朱祁玉看马欢还是战战兢兢的样子,就知道阿剌知院这条件提出来,马欢这头的压力绝对小不了,这会儿心里估计打鼓,要不要致仕。

    君辱臣死是君君臣臣的儒家大义,提要求杀于谦,这是在羞辱大明,羞辱大明皇帝,马欢和阿剌知院沟通,谈了这么个前置条件出来,不是马欢无能,是阿剌知院的梦做的太美了。

    马欢这才起身,致仕不致仕皇帝说了算,既然皇帝宽宥,那风雨都是陛下担着。差事是朱祁玉派下去的,责任不能让马欢一个人担着不是?

    “于少保果然料敌于先。”朱祁玉打开了于谦的奏疏,让兴安递给了忐忑的马欢。

    于谦虽然没有料到阿剌知院要议和的条件居然是杀了他,但是在奏疏中详细的陈述了塞外不知大明的具体情况,关内关外有着巨大的认知差距。

    在很多草原人眼中,大明还是正统年间的那个大明,大明军依旧是不堪一击,这是关外的一种广泛认知,否则阿剌知院鼓噪声势,也不能成功的弄出这么大的声势。

    这种认知差距也表现为:阿剌知院真的相信大明皇帝是个昏君,完全是因为于谦的辅左,大明皇帝的那些昏政才没把大明折腾的零零散散,只要杀了于谦,大明立刻分崩离析。

    要打破这种认知差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胜利来证明。

    大明在鞑靼的王化,需要大明军用实力告诉草原人,大明的确还是那个大明,不过是之前武德充沛打的北虏远遁千里不敢接战的大明。

    用于谦的原话形容,此战为大明定胜之战。

    想要获得政治胜利,就必须要取得军事胜利,想要成功王化鞑靼,就必须要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大明想要的郡县化,想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融合才有望实现,这也是于谦所言的千年未有之大变。

    彻底融为一体,需要战火的锤炼。

    “陛下,太子少师胡濙、文渊阁大学士王文领六部尚书在聚贤阁外恭候,请求觐见。”一个小黄门又匆匆的跑了进来禀报着。

    “今天衙门这么清闲,都跑到朕这里来了?”朱祁玉都乐了,笑着说道:“宣,让他们进来便是。”

    胡濙带着一众进来之后,先看到的就是陛下身后还有马六甲海峡旧港宣慰司的大明堪舆图,同样还有大明军行军图,而后便是陛下正对面的那副夜不收出征的画卷。

    一众群臣见礼之后,胡濙斟酌再斟酌的说道:“陛下,于少保有功于社稷。”

    “胡老师父!”朱祁玉用力的敲了敲桌子,极为不满的说道:“你们这么多人过来,是打算逼宫吗?”

    “陛下,很多事情都是少个由头,金国使者对宋高宗说必杀飞,始可和,不过是宋高宗的一个台阶。”胡濙反而硬着头皮,瞪着眼睛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

    胡濙认为,宋高宗杀岳飞,一直缺个由头,杀了岳飞,便不用收复两京;杀了岳飞划江而治,便不用再励精图治了;杀了岳飞,就可以贪图享乐了;宋高宗早就不想努力了,早就懈怠了,可是这南宋朝京师还是开封府的汴梁,而不是行在临安。

    金国使者的话,给了宋高宗这个由头,给了宋高宗台阶。

    胡濙生怕阿剌知院的话,就成了那个由头,这么大的事儿,不问清楚,胡濙是决计不肯罢休的。

    朱祁玉本来打算生气的,可是看着胡濙那张脸,他实在是生不出气来,这张脸快九十岁了,满是沟壑,写满了大明的岁月。

    朱祁玉无奈摇头说道:“胡老师父啊,你可是谄臣啊,这什么时候变成了这番直臣模样咧?当着咱的面儿,跟咱吵吵,你看看你,哪里还有一点谄臣的模样。”

    胡濙老是说景泰朝臣都略显幼稚,这胡濙在这个大染缸里,自己都变得幼稚了起来。

    “兴安。”朱祁玉和兴安耳语了几声,让兴安取几样东西来。

    “这是朕给文安侯和武清侯的世券,不过是新做的,上面是国公。”朱祁玉打开了几个锦盒,让兴安端着给诸位臣工看了一遍。

    “朕早就打好了这世券,就等着文安侯和武清侯凯旋,诸位可看清楚了!”朱祁玉示意兴安将世券收回去,才勐地站起身来厉声说道:“朕很生气!”

    “若是市井之人,亦或者是四品以下朝官,不知朕秉性脾气有所误会,也就罢了,尔等为朕之肱骨,你们能不知道?跑过来作甚?”

    “议和是你们说的,再战也是你们说的,这好话赖话都让你们说了,全天下就你们把理儿占尽了是吧!明日辍朝,你们商量出到底怎么办了,给朕个结果出来,朕照办就是!”

    朱祁玉说完一甩袖子便扬长而去,留下了群臣面面相觑。

    朱祁玉走出了御书房,脸上的怒气一收,端着手却是一乐,而后向着大别野走去,一边走一边说:“兴安,你看朕刚才是不是像真的在生气?”

    “陛下?”兴安都迷湖了,挠着头满脑门官司的说道:“陛下不气?”

    兴安还以为陛下真的动了真怒,还在想怎么劝陛下消消气,结果这出了门,陛下就笑了,这喜怒无常四个字,实在是把兴安给绕湖涂了。

    朱祁玉的脚步轻快的说道:“气什么气,这可是求荣得辱的亡国大事!这大明的明公们,连惹皇帝生气的勇气都没有,不敢刨根问底,不敢问个明白,甚至不敢问,朕才要担心这大明,是不是明日就真的要亡国,朕是不是要做亡国之君了。”

    “正好借着这由头,休息一天,朕也忙活了那么些年了,终于能歇歇了。”

    胡濙出了聚贤阁后,越琢磨越是不对劲儿,终于回过味儿来,被陛下摆了一道,一向国事为重的陛下,怎么会为群臣觐见询问究竟而生气?

    朱祁玉这当值坐班也就坐了一会儿的功夫都回来了,冉思娘这冰镇酸梅汤都没弄好,她讶异的问道:“这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朱祁玉把刚才的事儿讲的清楚明白,笑着说道:“他们本来理直气壮的,现在变成了理亏。”

    冉思娘欲言又止,止又欲言才开口说道:“也不能怪朝臣们担忧,这实在是国朝荣辱之大事,他们要是不吱声,不敢问,这朝堂才是出了问题,正统十四年,稽戾王非要亲征,刑部尚书邝埜和英国公张辅也是据理力争,最终还是拗不过稽戾王,若是当初邝埜和张辅有这等助力,焉能有土木天变之事?”

    “国事为先,陛下也不要太怪罪朝臣们不体圣心。”

    朱祁玉搂着冉思娘的腰身,耳鬓厮磨,轻声说道:“稽戾王那会儿他们哪里敢啊,跑去逼宫真的做成了,也要事后清算。朕整日忙碌辛苦为哪般?不就为了这般?”

    “这天下是朕的,更是天下人之天下,朕一个人,天下就能向治?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

    冉思娘颇为认真的、真心实意的说道:“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