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中文 - 耽美小说 - 名士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29

分卷阅读229

    就是正常状态,没什么好羞于见人的。要不是见卫玠上学快迟到了,他说不定还会多和卫玠谈一会儿事情哩。

当然,有些事情还是要叮嘱一下的:“别让你舅舅知道。”

王澄的官职也是武职,是王济的手下,被王济打了都没地方伸冤。他至今还以为他每次果奔被卫玠看见之后的倒霉,是来自于护犊子的王济的报复。

腹黑的卫玠笑而不语。

“回见。”

“回见。”

一前一后,两人背道而驰。

作别坦蛋蛋的王澄之后,卫玠就在前面的路口遇到了作为同窗好友楚王世子。卫玠总是这般,上学的路上从不会寂寞。

楚王世子年十五,九岁封王,当时在晋惠帝的旨意下,跟着几个皇子一同在宫中学习。三年前,十二岁的楚王世子做出了一个算是震惊朝野的决定,他入了洛阳太学求学。

一如卫玠当年真的入读太学时那般,在洛京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地震一般的影响。

这事儿发生在卫玠身上,还解释为是政治斗争下为家族所作的牺牲;发生在楚王世子身上,就让人有些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匪夷所思了。

先不说楚王世子如今是正儿八经的王爷,他要是想,完全可以不读书;哪怕他要读,也该是与先前那般,和皇子一起读书;退一万步讲,楚王世子不喜欢和皇帝读书,想体察民情,那也可以去大世家子弟扎堆的国子学啊。反正,无论如何,楚王世子都和洛阳太学不挨边,画风差距太大了。

洛阳太学不好吗?好,但是还没有好到能够迎来王爷就读。

但楚王世子偏偏就一意孤行的选择了洛阳太学,帮了卫玠良多,让卫玠一直心存感激。

卫玠六年前入洛阳太学,一派雄心,踌躇满志,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帮助洛阳太学迎来了质的飞跃。

但是,当时卫玠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受挫的,计划再好,现实也还是那么的骨感。卫玠当时没能如愿,吸引来更保守固执的大世家。无论卫玠做出了多少改变,无论洛阳太学受到多少主流名士的青睐看重,洛阳太学在世家心中,也还是比不过国子学的对位的。当时愿意去洛阳太学的世家子弟,不是卫玠的朋友,就是想和卫玠成为朋友的小世家,绕来绕去,还是仅限于卫玠的那个圈子。

有些大世家子弟虽然与卫玠交好,也只能一边和卫玠道歉,一边依从家令。

打不开局面,是卫玠当时最苦恼的问题。

而就在卫玠最难的时候,楚王世子的高调入读,让一切难题变得不再是难题。那一次的轰动,成为了洛阳太学在众人心目中的印象真正扭转、腾飞的契机。

不少人都觉得,既然能接二连三的引得卫玠、楚王这样身份的人去就读,那么洛阳太学肯定也有它的过人之处。

有了再一再二,才会有再三再四。

渐渐的,洛阳太学这才终于开始恢复了东汉时期嘘枯吹生、万人求学的盛景影子。

楚王世子在见到卫玠后,便直接上了卫玠的羊车与他同坐,以往他们都是如此的,两人关系已经很好了。

楚王世子也穿着一身楝花色的逢掖衣,这是洛阳太学的校服。

卫玠和楚王世子唯一的区别,便是系在腰带上的戟结配饰的颜色不同,一共八种颜色,代表了在洛阳太学就读的不同年份,上限便是八年。

不过倒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上满八年的,毕竟入学时大家的基础各不相同,学习速度也不相同,毕业的时间自然要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比卫玠,要不是休学太多,他早就该毕业了,不过如今也已经是他的最后一年了。

在学年制度上,洛阳太学真的是十分灵活又人性化的。事实上,洛阳太学处处都体现着这种人性化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好比学生可以选择不住校,也可以选择住校,甚至可以拖家带口的住校;在就读的问题上,甚至允许二次入学。

这些都是洛阳太学本身就有的规定,不是卫玠后来参与修改的,有很多规定甚至是现代的学校都不一定能够满足的。让卫玠时常觉得古人的智慧略可怕。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肯定要去上学?”卫玠招呼楚王世子坐下,十五岁的楚王世子已经长的比卫玠都高了,这让卫玠只想和他坐在一起,完全不想去面对残酷的身高差。

——六年前明明他比他矮一个头还多,六年后……苍天不公啊!

“我不知道。”楚王世子照实摇了摇头。

卫玠无奈长叹:“不是说好了,不用特意绕路等我的吗?这样你需要起的更早,太辛苦了。”

魏晋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已经做的是很有前瞻性了,不同区域的职能划分有了初步的雏形,好比铜驼大街是著名的商业区,建春门(汉朝叫上东门,世家也更习惯叫这里为上东门)住着聚族而居的百年世家,王爷们在京城的府邸也扎堆在一起,离世家区蛮近的,却也有一定距离,绝对不算顺路,但楚王世子却总会风雨无阻的来等卫玠一起上学。

楚王世子实话实话:“我不需要等的。长渊(贾谧的字)每天早上都会派人去你府门口等着,若见你家有用马车的情况,就回过来通知我,我便在路口等你一会儿。”

好吧,卫玠无奈。有钱有势就是好办事啊,哪怕是在消息并不灵通的古代,特权阶级也不会感觉到这种生活上的不便利,他总是习惯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多少年都扭转不过来。对于这样利用人力,卫玠不打算对此发表什么意见,只是换了个话题道:“还没恭喜你,领口绣上了折桂纹。”

绣“折桂”是卫玠入洛阳太学后,在改动校服时顺便加上的新规矩。

一如不同颜色的戟结,代表了对不同年级前途似锦的祝福;绣“折桂”也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位。

首先,“折桂”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期望,来自晋武帝时期的晋武帝和名臣的朝堂策论,取意如广寒宫一枝挂般出众;其次,不是所有学生的领口最显眼的地方都能绣上碧绿油润的桂叶的,它只给得了“童子郎”名号的学生。

这样的用意很明显,希望能通过这种鹤立鸡群的荣誉感,来鞭策、敦促太学的学生更加努力上进、换言之,绣“折桂”不是唯一的荣耀。在谢鲲、陆机等人的群策群力下,想了不少鼓动人的新花样。

效果十分之好。

当然,其中最高的荣誉还是代表了“童子郎”的“折桂”。

“童子郎”是汉魏时期,授予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