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 偏心
书迷正在阅读:BG短篇、沈医生,你好、港黑少主的佛系日常、美人堪折(女尊np,男生子)、GB男二的诱惑、逼婚皇妃:错嫁少爷成母子、和老公一起重生是什么感觉?[快穿]、酒色(nph 1v3)、大结局(一些略过的故事)、jianyin清纯转校生(高H 多rou )
五十五岁,对于身体康健之人而言,尚不能称之为"老"。可距离五十五岁生辰还有两个月的姜丹,却已形如枯槁,好似年过古稀一般。
眼窝深陷,面色青白,不只是外表,还有精神方面,姜曦明显感觉出,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帝王,如今浑身都透着腐朽的气息。
"儿臣给母帝请安。"
姜丹倚在凉亭的美人靠上,眯眼望着跪在石阶下的姜曦。
"起来吧。"她懒懒抬手,腕间金镶玉的镯子磕在扶手上,发出一声脆响。
姜曦起身,不动声色地从宫奴手中接过母亲的手臂。母女相携而行,这份亲昵在皇家实属罕见。
"这几日,朝中可有大事?"姜丹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倒有一桩喜事。"姜曦眉眼舒展,"潭州知府谈宝上奏,今年泽河虽遇大雨,却未决堤。邺城百姓安然无恙。"
姜丹停下脚步“如此说来,老六揽下这差事,不是单纯胡闹。”
"儿臣也颇感意外。"姜曦轻声道,"六妹改堵为疏,与邺城县令冯静督造新渠,成效斐然。谈宝在奏折中对二人赞不绝口。"
冯静此人姜丹知晓,从前担任平城县令,政绩尚可,是个能吏。至于姜禾......能让谈宝这般称赞,想必确有真才实学。
"老六倒是出息了。"姜丹的语气辨不出喜怒。
姜曦一时听不出是称赞还是其它,但至少目前,她对姜禾这个meimei,还是偏爱的,不免为她说好话“儿臣一直觉得六妹聪慧,只是从前年少顽劣,没将心思放在正事上,现在六妹成家了,也懂事许多,知道为母帝分忧了。”
“聪慧?”姜丹轻嗤一声,手指攥着姜曦的手腕,眼中闪过一丝阴沉"朕看是太聪慧了!邺城水患几十年,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她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倒能妙手回春?"
一个人的能力,怎会轻易改变,所以姜禾从前做的荒唐事,被姜丹认定是有意为之。
按理来说,女儿聪慧做母亲的自然高兴,可姜丹不是寻常母亲,她是帝王,忌讳一切欺瞒。
"母帝打算如何封赏?"
"冯静擢升潭州知府。谈宝年迈,予个闲职便是。"
"那六妹......"
"皇女享万民供奉,为民解忧本是分内之事。"姜丹淡淡道,仿佛这足以载入史册的治水之功,不过是举手之劳。
姜曦心头一紧。当年姜钰不过赢下一场战役,母帝便欣然封王。如今六妹解了数十年的水患,却......
姜曦看着姜丹,斟酌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道"儿臣以为,如此对待六妹,恐有不妥。"
姜丹忽然低笑,慈爱的唤道"曦儿"枯瘦的双手抚上女儿肩头,"日后,你肩上扛着的可是九州万民”她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怎能只放眼于姐妹情谊?"
为君者,当以江山为重。手足之情最是奢侈。想要坐稳这个位置,就必须时刻防范,一旦大意,丢掉的不单是权力,还包括性命。
毕竟,她自己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踩着至亲的鲜血,原本这个位置可不属于她。
其实对于姜禾的突然改变,姜曦也心存疑虑,只是介于以往她对姜禾印象不错,所以刻意将这份疑虑压了下去。
现在母帝也如此提醒她了,她是该仔细想想,自己这位六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都下去吧。"
姜丹轻轻挥手,宫人们无声退去,待最后一道身影消失在廊柱后,女帝才缓缓开口:"曦儿,近日朝会,你可看出什么?"
姜曦垂眸:"母帝治国有方,百官各司其职......"
"是吗?"姜丹听此眯眼"除了宋明阳带着几个应声虫在唱戏,满朝文武都快成哑巴了。"
远处,丹顶鹤低头饮水,倒映在水面的影子随之泛起涟漪。
姜曦抿唇——宋明阳是她的亲姑姑,生父的胞姐,血脉相连的同时,却也让朝堂成了宋家的一言堂。
"知道为何如此?"姜丹忽然问。
姜曦沉默片刻:"因为......我。"
因为她即将继位,而她的父亲、正君,皆出自宋家。
女帝没有接话,只伸抬手替她理了理衣领。
"朕该进药了。"转身朝寝殿走去,行至那从开的正盛的魏紫前顿了顿,似无意般补了一句: "记住,园子里的花,不能只开一种颜色。"
姜曦眯眼望着母帝远去的背影,她明白——宋家是母帝亲手喂大的狼,如今獠牙却抵在了自己喉间。
四月的风裹着柳絮掠过宋府高墙,宋璟文立在院门外,听着里头隐约的咳嗽声。
"郎君留步。"老仆躬身拦在月洞门前,"大人染了咳疾,特意嘱咐不见您。"
他眸光微动,示意金慧递上描金食盒:"既如此,这碗参汤劳烦送进去。"食盒开阖间,隐约可见几味名贵药材,皆是太女府库里的珍品。
待仆人捧着食盒消失在影壁后,金慧见此忍不住低声道:"主君......"
“无妨。走吧”
宋璟文斜倚在青石桥栏上,指尖捻着的鱼食簌簌落入水中,想去刚刚进门时,目光扫过院墙外几辆陌生的马车——那些来探病的官员,此刻正被拦在宋俯门外。
锦鲤在桥下争食,搅碎一池春水。
母亲这场"时疫",来得真是时候。
"您怀着身子,还大老远从太女府回来,家主她总该见见,这样岂不生分了..."金慧望着他隆起的小腹欲言又止。
"孝道在心不在形。"他撒尽最后一把鱼食,引起满池绯浪,漫不经心地弹去指间残屑,轻抚小腹,太女正夫挺着孕肚归省探病,是做给御史台看的贤德;右相嫡子恪守孝道,是演给满朝文武的忠孝。至于那碗参汤,只是这场戏里最微不足道的道具。
水面重归平静时,他下意识低头看了看水中的倒影。金线织就的锦衣即使在倒影中也光彩夺目到刺眼,恰似这身荣耀织就的囚衣。
不知不觉行至旧居,推门便嗅到熟悉的沉水香。一应陈设纤尘不染,连案上那方端砚都保持着出阁前的模样。
"你先退下吧。"
待脚步声消尽,他指尖抚过书架,在《长物志》上微微一顿。终究还是取下,书页翻动间,一瓣干枯的桃花飘落。
与桃林里,那人转身时掠起的轻纱裙角,如出一辙。
"六妹治水有功,不日便会还朝。"
太女昨夜的话语犹在耳畔。他合上书册,将桃花重新夹回原处,动作轻柔得像在藏起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是她的姐夫。
可胸腔里这颗心,仍是止不住的,发痒,发颤。
明明,只有一面之缘啊。
眼窝深陷,面色青白,不只是外表,还有精神方面,姜曦明显感觉出,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帝王,如今浑身都透着腐朽的气息。
"儿臣给母帝请安。"
姜丹倚在凉亭的美人靠上,眯眼望着跪在石阶下的姜曦。
"起来吧。"她懒懒抬手,腕间金镶玉的镯子磕在扶手上,发出一声脆响。
姜曦起身,不动声色地从宫奴手中接过母亲的手臂。母女相携而行,这份亲昵在皇家实属罕见。
"这几日,朝中可有大事?"姜丹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倒有一桩喜事。"姜曦眉眼舒展,"潭州知府谈宝上奏,今年泽河虽遇大雨,却未决堤。邺城百姓安然无恙。"
姜丹停下脚步“如此说来,老六揽下这差事,不是单纯胡闹。”
"儿臣也颇感意外。"姜曦轻声道,"六妹改堵为疏,与邺城县令冯静督造新渠,成效斐然。谈宝在奏折中对二人赞不绝口。"
冯静此人姜丹知晓,从前担任平城县令,政绩尚可,是个能吏。至于姜禾......能让谈宝这般称赞,想必确有真才实学。
"老六倒是出息了。"姜丹的语气辨不出喜怒。
姜曦一时听不出是称赞还是其它,但至少目前,她对姜禾这个meimei,还是偏爱的,不免为她说好话“儿臣一直觉得六妹聪慧,只是从前年少顽劣,没将心思放在正事上,现在六妹成家了,也懂事许多,知道为母帝分忧了。”
“聪慧?”姜丹轻嗤一声,手指攥着姜曦的手腕,眼中闪过一丝阴沉"朕看是太聪慧了!邺城水患几十年,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她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倒能妙手回春?"
一个人的能力,怎会轻易改变,所以姜禾从前做的荒唐事,被姜丹认定是有意为之。
按理来说,女儿聪慧做母亲的自然高兴,可姜丹不是寻常母亲,她是帝王,忌讳一切欺瞒。
"母帝打算如何封赏?"
"冯静擢升潭州知府。谈宝年迈,予个闲职便是。"
"那六妹......"
"皇女享万民供奉,为民解忧本是分内之事。"姜丹淡淡道,仿佛这足以载入史册的治水之功,不过是举手之劳。
姜曦心头一紧。当年姜钰不过赢下一场战役,母帝便欣然封王。如今六妹解了数十年的水患,却......
姜曦看着姜丹,斟酌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道"儿臣以为,如此对待六妹,恐有不妥。"
姜丹忽然低笑,慈爱的唤道"曦儿"枯瘦的双手抚上女儿肩头,"日后,你肩上扛着的可是九州万民”她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怎能只放眼于姐妹情谊?"
为君者,当以江山为重。手足之情最是奢侈。想要坐稳这个位置,就必须时刻防范,一旦大意,丢掉的不单是权力,还包括性命。
毕竟,她自己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踩着至亲的鲜血,原本这个位置可不属于她。
其实对于姜禾的突然改变,姜曦也心存疑虑,只是介于以往她对姜禾印象不错,所以刻意将这份疑虑压了下去。
现在母帝也如此提醒她了,她是该仔细想想,自己这位六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都下去吧。"
姜丹轻轻挥手,宫人们无声退去,待最后一道身影消失在廊柱后,女帝才缓缓开口:"曦儿,近日朝会,你可看出什么?"
姜曦垂眸:"母帝治国有方,百官各司其职......"
"是吗?"姜丹听此眯眼"除了宋明阳带着几个应声虫在唱戏,满朝文武都快成哑巴了。"
远处,丹顶鹤低头饮水,倒映在水面的影子随之泛起涟漪。
姜曦抿唇——宋明阳是她的亲姑姑,生父的胞姐,血脉相连的同时,却也让朝堂成了宋家的一言堂。
"知道为何如此?"姜丹忽然问。
姜曦沉默片刻:"因为......我。"
因为她即将继位,而她的父亲、正君,皆出自宋家。
女帝没有接话,只伸抬手替她理了理衣领。
"朕该进药了。"转身朝寝殿走去,行至那从开的正盛的魏紫前顿了顿,似无意般补了一句: "记住,园子里的花,不能只开一种颜色。"
姜曦眯眼望着母帝远去的背影,她明白——宋家是母帝亲手喂大的狼,如今獠牙却抵在了自己喉间。
四月的风裹着柳絮掠过宋府高墙,宋璟文立在院门外,听着里头隐约的咳嗽声。
"郎君留步。"老仆躬身拦在月洞门前,"大人染了咳疾,特意嘱咐不见您。"
他眸光微动,示意金慧递上描金食盒:"既如此,这碗参汤劳烦送进去。"食盒开阖间,隐约可见几味名贵药材,皆是太女府库里的珍品。
待仆人捧着食盒消失在影壁后,金慧见此忍不住低声道:"主君......"
“无妨。走吧”
宋璟文斜倚在青石桥栏上,指尖捻着的鱼食簌簌落入水中,想去刚刚进门时,目光扫过院墙外几辆陌生的马车——那些来探病的官员,此刻正被拦在宋俯门外。
锦鲤在桥下争食,搅碎一池春水。
母亲这场"时疫",来得真是时候。
"您怀着身子,还大老远从太女府回来,家主她总该见见,这样岂不生分了..."金慧望着他隆起的小腹欲言又止。
"孝道在心不在形。"他撒尽最后一把鱼食,引起满池绯浪,漫不经心地弹去指间残屑,轻抚小腹,太女正夫挺着孕肚归省探病,是做给御史台看的贤德;右相嫡子恪守孝道,是演给满朝文武的忠孝。至于那碗参汤,只是这场戏里最微不足道的道具。
水面重归平静时,他下意识低头看了看水中的倒影。金线织就的锦衣即使在倒影中也光彩夺目到刺眼,恰似这身荣耀织就的囚衣。
不知不觉行至旧居,推门便嗅到熟悉的沉水香。一应陈设纤尘不染,连案上那方端砚都保持着出阁前的模样。
"你先退下吧。"
待脚步声消尽,他指尖抚过书架,在《长物志》上微微一顿。终究还是取下,书页翻动间,一瓣干枯的桃花飘落。
与桃林里,那人转身时掠起的轻纱裙角,如出一辙。
"六妹治水有功,不日便会还朝。"
太女昨夜的话语犹在耳畔。他合上书册,将桃花重新夹回原处,动作轻柔得像在藏起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是她的姐夫。
可胸腔里这颗心,仍是止不住的,发痒,发颤。
明明,只有一面之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