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中文 - 经典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66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66节

    同时到达的还有一纸中书省同吏部的调令:

    瑾州学事司提举卓思衡,右可试国子监司业,擢升从五品,召令既出,述返帝京。

    第101章

    贞元十七年冬,卓思衡自瑾州学事司提举任上辞别,即将一路北上,回到国家的中枢。

    为少叨扰旁人,他选了卯正时分出发。

    慈衡已在他安排下先坐船至江南府建业,他们兄妹二人家私极少,家仆随从只有陈榕一人。慈衡足够打点,她同陈榕先携带行囊前往江南府,而卓思衡还要在离去前安排些琐碎学政事物,到离开的前一天便是一夜未睡,反复确认已将所有在任公文处理归档完毕,他才默默又在自己住了两年的院子转了转,待到天将明未明,他才独自牵马,踏过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石板路,抵达永明码头。

    码头最早便是卯正开闸,宋蕴和本想让他坐自家海船前往江南府建业,卓思衡却觉得还是低调些好,自己在一家纸笔铺子的货船上赁了个小舱,足够栖身了。

    月夜正悄悄淡去浓郁,清光自海侧蔓延,照亮码头内条形砖石铺就的路。

    卓思衡边走边想是否还有遗漏,忽然听见有人喊他,原来是船主老远看见闷头走路的客人,在刚浇过水的舢板上招呼。

    卓思衡在永明城的知名度比不过在安化郡泉樟城。他做通判到处往外跑,和田间地头的乡民山民混得很熟,可在瑾州州府永明却是只管学政,两年下来除了学生家和门口做生意的小摊贩,几乎没人知道有他这号人物。

    于是他和船工打招呼时,旁人也不用敬语,喊着粗话招催促,卓思衡也不顾形象,拎起下摆,小跑登上舢板的长栈。

    “卓大人!”

    顺着叫自己的声音回过头去,在熹微的初生朝阳协助下,卓思衡看见码头上自己刚站过地方的后面,不知什么时候多了数百人。

    站在最前的是潘广凌和他的父亲潘惟山,陆恢看卓思衡回头忍不住朝前一步越过他们;吴兴也带着窑工们聚在一处;宋蕴和同茶园的老伙计都在;孙静珈、聂铸明是在所有州学官吏的最先处,而鲁彦则领着二百多个州学生,紧紧围住所有人。

    卓思衡愣住了。

    “大人!”潘广凌还是那样的急性子,非要抢在所有人前开口,“大人!我们是来送你的!”

    “大人请放心。”陆恢言简意赅。

    潘父只是笑着微微颔首,但脸上的感怀并不比他儿子少。

    而其余人也是此起彼伏一句“大人保重”,“大人顺风”。

    卓思衡一时眼眶发热,踮起脚摆手,却是一句依依惜别的话都说不出来。

    “大人对瑾州安化郡和瑾州数万学子有不世之善,请受我们一拜吧!”鲁彦大喊。

    所有人都齐齐弯腰垂首,朝卓思衡深躬以礼,码头上偶有脚夫同客商路过,都是不解,却见一群人朝着一个他们未曾见过且穿着便服的年轻男子行礼,心道这么年轻就做了大善人,结下这样多的善缘,是必有福报的。

    卓思衡眼角潮热,正要跑下去,可船帆方才就张开,此时风力满盈,船工以抽回栈板,只是都错愕看着卓思衡,不知道怎么回事。

    船被风推助,渐渐离开港埠。

    卓思衡只好以手拢音朝众人喊道:“幸甚见之,是我该谢你们!”他喊完声音颤抖,眼泪也不自觉滑过腮边,只是此时众人已远,他们再喊些什么,卓思衡便听不清了。

    自己总是处理不好这样送别的场景,每次都哭得像个小孩子。卓思衡怅然了好久,他在瑾州这两任长进极大,至少对他自己而言,真正走至民间,方知庙堂之高未必事事了然,而江湖之远却自有学崖攀援。

    他在瑾州遇见的人,也令他有种不枉此生的畅意。

    潘广凌如今在通判任上已极有作为,何孟春已调回帝京,圆了何夫人的夙愿,据说新调派来的刺史曾在六科有过很辉煌的战绩,想必也是个性勇毅的兄弟,或许会和潘广凌再接再厉;

    卓思衡临走前同陆恢长谈,希望他以白身再入科场。陆恢的书笔之力绝不输科举试子,他心中有未展之愿,还需以官身才可实现;

    岩窑如今内设了官窑,同民窑一道每日每夜热火朝天的烧制,但吴兴仍是觉得不足,他觉得在岩窑式微之时本地父老没有放弃他们,于是他们仍是要改进配方,好教更多的百姓也买得起蜜瓷;

    州学里如今学生越来越多,半天轮课排课已不好满足,于是又另辟了学舍,方便诸人自选时辰应课。不断有丁忧在家的官吏私下找过来也想当个老师教教学生,发挥一下余热,卓思衡也照单全收,若是学问不行的,就让他们去讲科举的经验,也算受欢迎。孙静珈还是管他的仓库,不过他现在手头工作又忙又多,毕竟学生多了,仓库里需要的东西也多,那些在书院小街生意做得好的商家都愿意出钱租借仓库存放货物,听说还有不少高价来买租铺的,旬休时,卓思衡还会开放书院内外两街,仿效大相国寺万姓交易那样开门迎客,收效甚好。聂铸明跟着陆恢学文书的书写,眼下也算是出了师,而鲁彦在一众学生中为佼佼者,他打算明年科举之期便赴考场,定不辜负卓思衡的希冀……

    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在自己的引牵之下,这种脚踏实地的满足感同之前在翰林院抄写文书是完全不同的。

    卓思衡喜欢这种感觉。

    但他必须更上层楼,才能去触及更高的实地,去做不负此生的必行之事。

    只是道阻且长,他的权力之路才刚刚开始。

    上次来建业简直就是走马观花,这次卓思衡可有了时间。

    一方面是本地述职加盖文书,但半天便可,其余的则是陪meimei好好逛逛,给家里的meimei弟弟和帝京还有别处自己那些亲朋好友多准备些礼物。

    地方官的薪酬可比翰林院强了百倍不止,卓思衡觉得自己手头还算阔绰,便要慈衡放开了买,可慈衡也不爱闲逛,听说建业几处医馆大有来头,便要去看,后来只好卓思衡自己去压马路买礼物,大包小裹带回驿站。

    除去这些琐事,宋端早就在同卓思衡通信里表示自己的父亲宋蕴惠想见他一面,卓思衡想着这位宋家当家还通过宋端私下传递些秘辛消息给自己,也算伸出援手,虽然自己和宋家有利益交换在,然而互惠互利,多年合作踏实又愉快,出于礼貌,还是要见一见的。

    三人在嘉鹤楼会宴,虽是在上层密闭且视野极好的厅室内约见,但或许是知道卓思衡素来从简,招待的菜色精美但不多,都是江南府名菜,算是尝鲜,而酒也换成了茶。

    宋蕴惠同自己的三弟宋蕴和长相不是特别相似,宋蕴惠自己笑着说他像父亲,可三弟像母亲,旁人都看不出来他们是一家子。不过卓思衡看来,二人的性格却更不相似,宋蕴和其实多少有些商人的明显特制,那种圆滑世故是刻在言谈举止中的,然而宋蕴惠却好像个好脾气的邻家老翁,说话做事慢慢悠悠,风趣又爱笑,根本看不出是富甲一方豪商的领头羊。

    这点看来,宋端倒是更像他爹。

    “从前只在我家小儿子口中听过卓大人的风采,如今得见,当真是不凡,曾听家里老人说,私下里越不像个官的官越是真正的官,这话听着拗口,但宋某多年混迹,如今想来,好像真的是这个道理,大人怎么看都不像个官吏,倒像个老实本分的读书人。”宋蕴惠语速慢,却中气十足。

    卓思衡心想那看来成功的商人也是这个道理,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不过笑笑,显得很是谦虚。

    宋蕴惠径自说了下去:“我大儿子一直为我奔波,跟在我身边学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也确实,他是做这个的料,但我的小儿子打小便爱读书,识文断字比秀才家的孩子还早,我便想着,将来让他谋个功名,就算不为了官场上有人照应,也是想材有所器,不辜负自己的本领。”

    “我父亲也曾如此教导过我,大抵天下慈父多有所思。”卓思衡接道。

    “正是如此。可这小子……”宋蕴惠虽说嘴上嫌弃,可看向一侧宋端的表情却掩饰不住的疼爱和欣赏,“他实在顽劣!如今二十有二,却还是个白身,根本不务仕途。也罢也罢,做个富贵闲人,我倒是觉得也还好。可是,自从见了大人,我家小子回来后埋头书本,偶尔出门也是为了编书什么的,日日在书房里,实在奇异,我心中本就感激大人耳濡目染将他教至成材,谁料几日前,他读过大人的信后居然和我说……”

    “爹,让我亲自说吧。”宋端还是那样光风霁月的笑容,可这次,他的笑容中少了一丝捉摸不透的缥缈,却多了几分从容的笃定,“卓兄,”他用得还是私下相交的称呼,“我想去考科举。”

    卓思衡愣住了。

    啥?宋端要去考科举?

    自己居然有这样的感染力?

    那他该试试感染一下皇帝,让国家早日走向共和……

    不对不对,这小子哪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个性,他打了这样的主意一定是有别的目的。

    “科举仕途虽然好,但你叫我一声卓兄,我身为兄长要提醒你一句,若心不在此,实在无需勉强。”卓思衡摆出给州学生讲课的循循善诱来说道。

    谁料宋蕴惠和宋端父子俩都是笑了,宋端说道:“我并非一时意气,而是见卓兄的本领而技痒,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本事。”

    这个理由倒确实像是宋端能想出来的。

    “但仕途不是儿戏,是一生的阶梯却也是桎梏,你今后可能再没有其他选择了,”卓思衡严正道,“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路,你可想好了?”

    “卓兄走着这样的路,不觉得孤独么?”宋端反问。

    卓思衡心里略有触动,其实他不孤独的,家人同朋友以及好多有缘得见的人,有些已成为他前行的动力,可是,在有些时刻,在有些长夜到来之时,卓思衡总是能意识到他已独行了很久。

    这是他从未与人言过的心境,不知为何,被宋端点出之时,他下意识想要回避,对方却似乎已是拿定他的心思,不求他的回答,径自说了下去:“卓兄升任的是国子监的司业。这个位置不单单是要管理国子监太学,还有天下学政之事都得分心劳神,除了礼部管理科举和选材,其余学政都在你处。卓兄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好独自为援,我去考科举,长远看是为自己痛快心意,可眼下,却是能去到国子监的太学里为卓兄张开一双眼睛,做个你的耳目,在你看不到的背后为你警醒参谋。”

    第102章

    卓思衡是有点职业病的,他当官多年,第一时间便发现这话里的漏洞并予以指正:“远达,国子监太学需要七品以上在帝京的官吏亲眷方能入学,我记得你家并无亲属入仕,你有心助我,我甚为感激,但此事却不易行。不如这样,我四弟如今正在熊崖书院读书,我可以为你请托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帮忙引荐,你看如何?”

    宋蕴惠倒是先一步笑道:“大人,如果您愿意引荐那就再好不过了。”

    卓思衡哭笑不得:“可我也不是你们家的亲戚啊……”

    “大人,令堂的娘家姓氏是宋,我家有专治族谱的相公翻阅后,发现我爷爷的兄弟的儿子的堂兄,正是令堂的堂亲兄弟,长门宋氏的族人啊!”

    “啊?”

    卓思衡活至今日,从来没有被什么东西绕晕过,可这两世都过于简单的亲戚关系令他大意失了防备,听到这一串亲眷关系已是脑子里乱作一团。

    宋蕴惠显然打算乘胜追击,欢快说道:“论辈分,我家小子还得叫您一声舅舅!”

    卓思衡傻了:“我是……是他舅舅?”

    “舅舅。”宋端一本正经站起来给卓思衡行礼。

    “别!”卓思衡吓得也赶紧站起来,“我和远达就差五六岁,这么叫实在太古怪了……”

    “舅舅多虑了。”看得出来宋端努力忍住了笑。

    卓思衡知道宋家倒也不是逼他,只是想要他帮忙想想办法,而宋端提出的建议确实很诱人,虽然他也算有认识的人在国子监,和学生中却没有个熟人好了解些信息,国子监不比州学,势力遍布错综复杂,想要改革学政的第一步,他需要足够的了解和认知,但已经离开政治中枢五六年的卓思衡暂时并没有这样的掌控力。

    他需要盟友,尤其是基层的盟友。

    这即便是利益的交换,却也是建立在他与宋家多年的亲密战友关系上,他不会不帮宋端,可是舅舅这个还是算了吧……

    等等,舅舅?

    卓思衡突然灵光乍现,他第一次这样佩服自己在混乱中的急智。

    “远达兄需要一个依傍,但我若突然多出个这样大年纪的外甥,实在说不过去,但我却真的有一个舅舅。”卓思衡笑道。

    “愿闻其详。”宋蕴惠立即表示非常感兴趣。

    “我母家舅舅因过去罪案影响,仕途坎坷,后又因腿伤告请辞官,他膝下仅有一女,眼下正在灵州湘宜郡的桐台县修养,我姨母家的表弟曾在此地为父母官,他官声极佳,如今已升至戎州常平司的提举,但他为官清廉,素无余财,此次自西南到西北赴任将近万里之途,他骑马赶赴倒是可以,然而我舅舅若无舒适车马船只与人照料,实在不宜从行如此之远。我想将我舅舅同表妹一道接回帝京与家人团聚,我舅舅是真正的长门宋氏子弟,若论亲缘,他或许更合适远达兄从附。所以只要宋伯父愿意安排宋家的马队和商船帮忙照料护送我舅舅入京,一切都是好说。”

    卓思衡刚到地方时,其实并不擅长和人讨价还价,但一个没有根基的年轻官吏,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筹码,在地方推行新政便是寸步难行,他逼迫自己掌握了这项能力,如今,他相信能力本身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帮助他从容前行。

    不过,大概,可能,他还得伪装一下,毕竟在儒生眼中,他搞这一套简直堪比犯罪。

    但是卓思衡不在乎。

    他要得是灵活且踏实的过程,与正确且稳固的结果。

    宋蕴惠听罢击节而赞:“卓大人不但才学与治政是翘楚,德行亦是表率,如此忠孝之诚,该让我这儿子好好学一学才对。既然如此,大人便告诉我家舅的居处,我命灵州宋家商号的人去接应,也劳烦大人修书一封告知贵家表弟此事,好有个照应,再给我也留书一封,这样接人去时,也得有个凭证不是?我立即着人去办。”

    “也好,那就劳烦宋伯父了。还有一事。”卓思衡看了眼宋端,忽然想到了安排还能更缜密一些,于是立即有了主意,“这样,让远达先随我北上,到邰州他停驻些时日,等贵家商号之人携同舅舅抵达,由他亲自护送入京,这样一来,我便说是宋氏一族里还有个别能来往的亲戚伸出援手,往后我凭此介绍远达去国子监也好说通。”

    “这实在是太好了,你这小子,有卓大人替你考虑,实在是福气!快谢谢大人!”宋蕴惠竟有些感动的样子,看来能把宋端送走,他似乎也是松了口气。

    宋端笑容盈面道了谢,似乎也很满意这个安排。

    卓思衡严重怀疑,宋端未必同意这个意见,但却只是喜欢看自己被叫舅舅时的窘迫,他的游嬉逍遥之心仍是丰沛,不知今后学习是否能沉下心境?

    宋家父子笑乐之间便与自己又达成一项协议,卓思衡心道好在当初他是和宋蕴和较量,若是和这二位,只怕头发都要白去一半才能想到好对策好办法。

    宋蕴惠便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交易达成,他是会全然替伙伴考虑的。从前替卓思衡传递王伯棠消息是这般,眼下又是如此,只见他表情严肃目含关切低声问道:“大人这一去确是高升,然而瑾州……王知州却是留任了,大人怎会愿意见自己的努力毁于其手甘愿坐以待毙?不知我家有什么可帮得上忙的地方。”

    其实卓思衡来见宋家也本有这样的安排,对方不知是看穿还是早就打算继续合作,总之不必他先开口倒也好,卓思衡沉吟后笑道:“我当然不会坐视有人因党锢之争而戕害百姓,将我所看顾在意之事揉捏后毁于旦夕,于公于私,我都不会置之不理。我回帝京便有办法要王伯棠紧跟我离开,但确实是有一件事需要伯父做件‘火上浇油的小事’……”

    ……

    这顿饭卓思衡吃得很是心情起落,不过想到各件心头事都有了眉目,最重要的是自己在瑾州的施政会得到保护以及舅舅可以在宋家周全且体贴的安排下入京与自己一家团聚,他便心中平静,迈出的每一步都轻快起来。

    于是他和慈衡回家的路途上又多了一个旅伴。